首页 资讯 正文

考古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北大教授辛德勇等提出质疑

体育正文 68 0

考古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北大教授辛德勇等提出质疑

考古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北大教授辛德勇等提出质疑

潮(cháo)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据报道,近期,考古工作者在(zài)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一处(yīchù)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这一黄河(huánghé)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6月8日,《光明日报》11版刊登了题为《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shíkè)》一文(yīwén),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yánjiūsuǒ)研究员仝涛。 该文发布了石刻(shíkè)释读图片: 石刻线(xiàn)绘图,图片来自公号“光明文化记忆” “该石刻镌刻(juānkè)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xiǎozhuàn),所刻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shuàilǐng)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zài)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文章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héyuán)”的精确地望问题(wèntí)—— “昆仑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zhòngyào)的(de)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但其(qí)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黄河源石刻的发现地点位于海拔(hǎibá)4300米的扎陵湖畔,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脉,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药’于‘昆仑’等字眼,当指巴颜喀拉山脉及其(jíqí)周边区域,它无疑就是(jiùshì)大部分先秦文献(wénxiàn)中所指的‘昆仑神山’。这一重要发现证实了唐代刘元鼎及清康熙年间勘定(kāndìng)河源时,对昆仑山(kūnlúnshān)地望的推定,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关于昆仑山的最早记录‘河出昆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等重要地标特征非常契合。” 石刻所在(suǒzài)崖面 图片来自”光明文化记忆“ 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nián)至公元前211年,共有七次出巡,分别在山东峄山、泰山、芝罘、东观、琅琊台、河北碣石(jiéshí)、浙江会稽(huìjī)立下七大刻石。 文章提到:“这七大刻石传为丞相李斯撰文并书丹,均属秦小篆作品。刻石原物几乎都已毁坏湮灭(yānmiè),仅存传世摹本和(hé)翻刻本。现存(xiàncún)于世的(de)只有山东岱庙的泰山刻石残块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琅琊(yá)台刻石残块,可惜均残断严重、漫漶不清。相较于此前已知的七块秦代刻石,黄河源石刻不但是唯一现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wánzhěng)的一处。” 很多人表示,这无疑是重大(zhòngdà)发现。 “历史地图或需(xū)重绘(zhònghuì),昆仑山地望之争或将终结。致敬艰难跋涉寻找文化遗迹的考古人。” @Erinxixi:哇哇哇,玛多县海拔4300米(mǐ),扎陵湖北岸海拔不得4500米起,想想走路都费劲,还要(háiyào)搞(gǎo)石刻,不知道古人会怎么缓解高原反应呢? 但是,也有很多人对此石刻(shíkè)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6月8日,北京大学历史(lìshǐ)学系教授辛德勇在公号(gōnghào)上发文《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石刻造假新高度》。“铭文(míngwén)若如释文所释,敝人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 原文发布的石刻照片和释读文字,引发了更多人的讨论(tǎolùn)。 原文提到:“石刻开篇(kāipiān)以‘皇帝’提头,其中言及‘廿六年三月己卯(jǐmǎo)’,据秦历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的三月二十九日(èrshíjiǔrì)。” 杭州访石爱好者奚珣强提出了疑问:“廿六年三月己卯,查的是(shì)什么(shénme)历,对应的是公元前221年三月二十九?” 石刻照片。图来自公号“光明(guāngmíng)文化记忆” 很多人对刻石的时间(shíjiān)存疑。 北京语言(yǔyán)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从事神话学、文化史、先秦文献与历史研究,他在微博上表示:“《史记》记载,秦始皇(shǐhuáng)26年灭六国,始议帝号,称皇帝,这块刻石称五(wǔ)(chēngwǔ)大夫26年3月到达(dàodá)河源,元代都(dōu)实奉命探河源,4月从临夏出发,经四个月方到达河源,以此类推,秦人出发最晚当在始皇25年的冬天(dōngtiān)或者秋天,此时,嬴政还没有称皇帝号呢(以上引自我的学生)。远在黄河源的五大夫是如何提前预见到秦始皇称皇帝的。况且,河源地区(dìqū)气候寒冷,冬天冰天雪地,道路难行,沿途粮草供应更是问题,人马不被冻死也会饿死,所以元代的都实选了(le)初夏四月出发,历经整个夏天(xiàtiān),八月到达河源。秦代方士早不去晚不去,专门挑(tiāo)寒冬天气上路去河源采药,是去采冬虫夏草呢?还是去送死呢?” 刘宗迪说,“2017年,有媒体报道里耶秦简中出现(chūxiàn)“琅邪献昆陯五杏药”的简文,这个(zhègè)昆陯在琅琊,即今青岛、日照一代(yídài),正好跟《山海经》中的东南方昆仑相对应。这块刻石(kèshí)中出现‘采药昆陯’的说法,大概受到此简启发。这块刻石的时间,估计不会早于2017年里耶秦简见于报道之(zhī)时。” 释文图片来自公号“光明文化记忆(jìyì)” 有网友认为,研究者把石刻时间中的“己卯”当作(dàngzuò)了“乙卯”。 @星坠:按材料看,学者似乎是把己卯当作乙卯来处理,认为是前221年的(de)农历3月29,但这(zhè)是两个日子。按照学界目前对秦历法(lìfǎ)的研究成果来看,秦始皇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的三月都没己卯这个日子,只有二十五年的殷历(yīnlì)三月有己卯,但这就对不上秦统一后了,所以考古学者们和历法研究者们打一架,谁(shuí)打赢了谁对? @南城主人:秦始皇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的三月而言,没有己卯日是(shì)确凿的,二十六年三月壬午朔,二十七年三月丙午朔,二十八年三月庚子朔,二十九年三月乙未朔。违背这点的结论(jiélùn)就必然错了,这几年的秦代历法研究(yánjiū)都有坚实(jiānshí)的考古学出土文献证据支持。 科幻作家宝树说:“二十六年确实(quèshí)说不太通,六国刚灭(gāngmiè)百废待兴,嬴政的重点不会(búhuì)在求仙药上,三十六年差不多,还有一个点,这个刻石文字端庄深大(shēndà),颇有艺术感,应该费了不少工夫,作为并非歌功颂德,而是途中标记路程方位的实用文字,似乎太郑重了些(xiē),可以对比巴基斯坦发现的北魏使臣刻石。” @唐不闻:看图这个石刻至少缺了有上部四分之一左右(zuǒyòu),然而残余的信息(xìnxī)又特别(tèbié)完整,包括皇帝、使臣、事由、地点这些细节都很清楚,除非重要(zhòngyào)信息恰好都集中处于文本的下半部分。不知道这种巧合几率有多大。 有网友认为,其真实性与背景有待多方专家通过碳十四测年、金石学比(bǐ)对、地层学调查等手段进一步证实。不应贸然接受为“秦始皇(qínshǐhuáng)西巡昆仑采药(cǎiyào)”的铁证。 @李森:质疑是必要的,即使以后证明没有问题。多学科尤其是借助科技手段坐实戓否定(fǒudìng)它,才(cái)最有说服力! “石刻(shíkè)断代还需谨慎。”@考古学人说。 对于这处(zhèchù)石刻,你怎么看?欢迎读者留言。
考古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北大教授辛德勇等提出质疑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