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精密的水下雷达竟然就长在海豹脸上,科学家直呼“真香”!

体育正文 240 0

精密的水下雷达竟然就长在海豹脸上,科学家直呼“真香”!

精密的水下雷达竟然就长在海豹脸上,科学家直呼“真香”!

2001 年,科学家们精心设计了一个科学实验。他们给一只名叫 Rosi 的港海豹(hǎibào)(海豹科、斑海豹属动物)佩戴了不透光的眼罩和(hé)隔音的耳罩,在暂时屏蔽其(píngbìqí)视觉和听觉信号(xìnhào)的情况下,测试它能否跟上一条小型潜艇的轨迹(guǐjì)。潜艇由螺旋桨驱动,像一条机械鱼,在水池中以 2 米(mǐ)每秒的速度划出直线,以 1.5 米每秒的速度划出曲线。

海豹(hǎibào)用胡须追踪鱼的轨迹 图片来源:heather beem

潜艇留下的(de)(de)痕迹只有狭窄的水流通道,并且超过 20 秒后,水流的轨迹就会慢慢消失。这些水流痕迹模仿了(le)鱼类游动留下的涡旋,像隐形(yǐnxíng)的足迹(zújì),肉眼无法捕捉。潜艇运行固定距离后,停在一个半圆周上,周长 12.57 米,Rosi 的任务是潜入水下,找到它。

图(a)图中展示了一个水下实验装置。实验者站(zhàn)在平台上,平台下方是水面,水下有(yǒu)一个潜水站,海豹佩戴眼罩和(hé)耳机以隔离视觉和听觉干扰。图(b)这一部分展示了海豹追踪运动的序列图像,时间戳从 00.00 秒到 17.13 秒 图(c)展示了海豹追踪时的两种轨迹(guǐjì) 图片来源(láiyuán):参考文献[3]

水池上方,摄像机记录(jìlù)下 Rosi 的每(měi)一帧行动画面。Rosi 潜入水池,88 根胡子展开,像天线般微微抖动(dǒudòng)。接着,它朝水池中心游去,头部轻轻摆动,像是用胡子“嗅”着水流的低语。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Rosi 在 326 次试验中成功找到潜艇的次数为 298 次,成功率约 91.4%,远超偶然概率的 13 次。并且,它追踪的距离(jùlí)可远达 180 米,不仅能(néng)追踪直线(zhíxiàn)痕迹,还能跟着弯曲(wānqū)的涡旋游动。

海豹的“追踪神器”是(shì)什么?

目标物的轨迹如此狭窄、痕迹(hénjì)停留时间如此短暂,海豹究竟拥有什么样的“追踪神器(shénqì)”呢?

答案是胡须(húxū)。海豹胡须的(de)毛囊周围有复杂的血窦(具体来说,它是一组充满血液的腔隙,位于毛囊的基部)和多种机械感受器(gǎnshòuqì),能感知微弱的水流信号,将机械信号转为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的体感皮层。而它们的 88 根胡须则像“神经网络”,能够(nénggòu)整合信号,绘制出水流的“动态地图(dòngtàidìtú)”,就像一个精密的水下雷达。

海豹 图片来源(láiyuán):Earth 网

然而(ránér),水下的环境极为复杂,水下的“背景(bèijǐng)噪音”极大。想象你在(zài)一条(yītiáo)喧闹的大街上,想听清朋友低声说话,但周围的车声、人声令你晕眩。同样地,海豹的胡须在水下面临的“背景噪音”就有类似的感觉。

水下的(de)(de)背景噪音不(bù)仅来源于水中悬浮颗粒的碰撞(pèngzhuàng),还有水中的杂乱水流,最重要的是一种(yīzhǒng)叫“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s)的影响。涡激振动是流体(liútǐ)力学的一种现象。当水流或空气以一定速度流过物体时,流体会因为物体的阻挡而分裂,形成周期性的涡旋。这些涡旋产生不均匀的压力,推着物体振动。振动的频率(晃动的快慢程度)取决于流速、物体形状和大小。

理论上,当海豹游动时,水流经过(jīngguò)胡须会形成小(xiǎo)旋涡,这些(zhèxiē)旋涡会推着胡须来回晃动,产生的便是涡激振动。这种晃动就像收音机里的杂音,干扰胡须感知鱼类尾流等微弱信号。

因此,新的(de)谜团浮现了:海豹的胡须是如何捕捉(bǔzhuō)这些微弱信号的?怎么消除周围的干扰获取精准的信号?

高精确度的“水下雷达(léidá)”?

2010 年,科学家们对(duì)海豹胡须(húxū)展开了实验。他们搬出了一个旋转流槽,像个巨大的旋转木马,直径 1.24 米,水深(shuǐshēn) 20 厘米。水槽绕中心轴旋转,制造出稳定的水流,速度从(cóng) 0.323 米每秒到 0.550 米每秒。

科学家们从自然死亡的幼年(yòunián)海豹(hǎibào)和博物馆标本中取来三根港海豹胡须和三根加利福尼亚海狮胡须,长度相近。

虽然海豹和海狮(hǎishī)就像“表兄弟”,生活方式和环境很像,但它们的胡须(húxū)结构不太一样。海豹的胡须有(yǒu)独特的波浪状结构,每根胡须有 10~12 个波峰波谷,波长(bōcháng) 1.5~2 毫米,横截面为椭圆形;而海狮的胡须是平滑(pínghuá)的圆柱形,横截面近圆形,直径约 0.4 毫米。

港海豹(hǎibào)(AB)和加利福尼亚海狮胡须(CD)的结构(jiégòu)差异 图片来源:文献[2]

它们的胡须被固定在一个压电传感器(chuángǎnqì)上,传感器像个超级灵敏的“地震仪”,能够测量水流对胡须的推力。为了使海豹胡须周围的涡流可视化,科学家在水槽中加入了微小(wēixiǎo)的塑料颗粒,这些颗粒会随着水流而移动(yídòng)。激光照射颗粒,便会形成图案(túàn)。

实验水槽 图片来源:伍兹霍尔(ěr)海洋研究所

结果发现,在相同水流速度下,港海豹胡须的振动幅度比海狮胡须低 6.2 倍,甚至在所有速度(指(zhǐ)实验测试的水流速度范围(fànwéi),从(cóng) 0.323 米/秒到 0.55 米/秒不等)下低(xiàdī) 9.5 倍。海豹的波浪胡须就像装了“减震器”,几乎不受水流涡旋(wōxuán)的干扰。这让海豹胡须能(néng)清晰捕捉水流速度低至 0.25 毫米每秒的信号,将信噪比(是一个衡量信号质量的指标,定义为有用(yǒuyòng)信号功率与背景噪声功率的比值,通常用分贝(dB)表示。)提高了 2 倍。

水流经过三种不同形状物体——港(gǎng)海豹胡须、椭圆柱体和圆柱体时形成的涡流(wōliú)差异。波浪状胡须通过打乱涡流群,让涡流形成更远,减少了振动 图片(túpiàn)来源:参考文献[3]

故事并未止步,对海豹胡须的(de)研究还在延伸。

2015 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用 3D 打印技术复制了海豹(hǎibào)(hǎibào)胡须(húxū)的波浪状结构,打造出“人工海豹胡子”传感器。

人造胡须的(de)形状和海豹胡须相近,但比真的海豹胡须粗 50 倍(bèi) 图片来源:heather beem

这些胡须(húxū)用柔性树脂(shùzhī)制成,硬度与海豹胡须的(de)(de)角蛋白相仿,既坚韧又弹性十足。为了(le)对比,他们还打印了平滑的圆柱形胡须,模仿加利福尼亚海狮的胡须。当然,人工海豹胡须不负期待,它们以 60%~80%的振动抑制和 1.8~2.2 倍的信噪比,证明了海豹胡须的工程潜力。

仿生学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精妙设计解决工程难题。海豹胡须的波浪状结构(jiégòu)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jiéguǒ),兼顾抗振和信号感知。模仿海豹胡须打造出(chū)复制品有助于开发出高灵敏、低干扰的传感器,超越传统设备(如(rú)声呐)在浑浊水域的局限,有望将其应用于水下机器人、航空甚至(shènzhì)医疗领域。

想象一下,一台水下机器人,装着波浪状的(de)(de)“人工海豹胡子(húzi)”,在浑浊的港口里穿梭。港口的水像一锅混汤,充满了泥沙和垃圾,传统(chuántǒng)的声呐“看不清(kànbùqīng)路”。但这些胡须传感器却像海豹一样,灵敏地“嗅”到了一股微弱的水流(shuǐliú)——那是泄漏的油污在水里扩散的痕迹,速度只有(zhǐyǒu)每秒 0.5 毫米,比蜗牛爬还慢。机器人顺着水流,精准定位到漏油点,误差不到 10 厘米,帮工程师迅速封堵污染,保护了海洋生态。

在医院里,医生们用微型波浪状传感器,模仿胡须的抗振和感知能力,将其装在微流控设备上,可以检测血液或体液的流动变化。这些(zhèxiē)传感器能捕捉到 1 微米的微小扰动,协助医生发现血液里异常的细微信号,比如早期癌症(áizhèng)的线索。它们安静又精准,就(jiù)像海豹在水下“听”鱼儿的低语,给了(le)患者更(gèng)早的治疗机会。

这些(zhèxiē)应用只是冰山一角。看似科幻(kēhuàn),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从(cóng)港口的“环保卫士”到医院的“健康侦探”,波浪状的海豹胡须像一把万能钥匙,指引着人类打开了无数扇科技之门,我们期待(qīdài)着早日利用这些动物世界的智慧改变生活(shēnghuó)。

作者丨苏澄宇(sūchéngyǔ) 科学创作者

精密的水下雷达竟然就长在海豹脸上,科学家直呼“真香”!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