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四度IPO折戟后喜马拉雅200亿卖身腾讯,双方获利几何?

体育正文 272 0

四度IPO折戟后喜马拉雅200亿卖身腾讯,双方获利几何?

四度IPO折戟后喜马拉雅200亿卖身腾讯,双方获利几何?

腾讯(téngxùn)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的传闻终于落地。 6月10日晚,腾讯音乐(yīnyuè)娱乐集团(jítuán)(TME)发布公告称,与喜马拉雅签署并购协议,计划以现金12.6亿美元及约5.2%的腾讯音乐股权组合,全资收购(shōugòu)喜马拉雅。 以腾讯音乐现有股价算,这笔收购总计近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rénmínbì)201亿元),除此外,喜马拉雅(xǐmǎlāyǎ)创始股东还将分批获得价值约1.08亿美元的腾讯音乐A类(lèi)普通股。 根据并购协议,喜马拉雅(xǐmǎlāyǎ)将进行(jìnxíng)与交易(jiāoyì)相关的若干现有业务的重组。喜马拉雅官方发文表示,收购后公司将保持现有品牌、核心管理团队、战略发展方向不变,产品继续独立运营。 腾讯给的200亿作价虽不菲,但作为头部在线音频平台(píngtái),喜马拉雅(xǐmǎlāyǎ)巅峰时估值曾达300亿人民币。此番交易对双方而言意味着什么? “与IPO的不确定性相比(xiāngbǐ),喜马拉雅选择被腾讯收购可以(kěyǐ)消除很多自己可能无法(wúfǎ)(wúfǎ)掌握的风险,且整合到腾讯体系之中(zhīzhōng),也可以为喜马拉雅提供更多独立IPO可能无法实现的资源。”香颂资本创始人沈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腾讯音乐则可能看重渠道,可以利用喜马拉雅形成对受众更紧密地覆盖。 收购消息(xiāoxī)公告当晚,腾讯音乐美股开盘后(hòu)跌幅近2%,报18.2美元/股。 四度IPO折戟转投(zhuǎntóu)腾讯 腾讯与(yǔ)喜马拉雅之间,除了(chúle)此次收购,也曾是投资方与被投企业的关系。 成立逾十年,喜马拉雅历经12轮融资,募集资金近百亿,不乏明星机构和大厂下注,而腾讯也是(shì)其大股东之一。根据此前招股书,腾讯持股(chígǔ)比例为5.33%,是继兴旺投资、挚信资本之外(zhīwài)的(de)第三大机构股东。 招股书显示,2020年喜马拉雅E轮融资后的估值是43亿(yì)美元,约(yuē)为300亿人民币,相较于当下的200亿已缩水约100亿元。 沈萌认为,目前投资者对喜马拉雅的估值趋于(qūyú)理性,而喜马拉雅也(yě)更可能接受一个(yígè)让自己有机会顺利退出的交易,继续耗下去可能对自己更为不利。 虽然仍(réng)是国内头部的在线音频平台,但喜马拉雅此前四度冲刺上市未果,伴随裁员风波(fēngbō)、管理层出走、外部竞争等,其音频业务的商业(shāngyè)前景也受到质疑。 喜马拉雅上市历程颇为(pǒwèi)曲折:2021年(nián)5月(yuè)首次计划登陆纳斯达克,同年9月撤回申请;随即转战港交所提交(tíjiāo)IPO申请,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最近一次更新招股书是在2024年4月,同样显示失效。 沈萌此前曾对第一财经表示,除了第一次去美股(gǔ)是受到中概股因素影响外,其余几次喜马拉雅在港股IPO受挫,核心还是在于港股相对低迷(dīmí),既(jì)不能给喜马拉雅预期的估值,流动性或许也难以令人满意。 从业绩来看(láikàn),在最新一次的(de)招股书中(zhōng),喜马拉雅已经(yǐjīng)开始讲出盈利故事。2023年喜马拉雅收入61.6亿元(yìyuán),其年内收益约37.36亿元,经调整收益为2.24亿元。这是喜马拉雅成立十年来首次实现年度调整后的盈利,此前2019至2021这三年里公司亏损超过20亿元。 不过,这份正向盈利的成绩单也(yě)部分源于降本增效。近年来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yíngxiāo)开支、行政开支以及(yǐjí)研发开支的营收占比均在(zài)下降。付费订阅服务和广告是喜马拉雅两大营收来源,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收入增长率由43.7%降至3.5%和1.7%。 对于喜马拉雅的问题,一位喜马拉雅前员工对第一财经表示,成熟企业应对投资人、员工及(jí)自身发展拥有(yōngyǒu)全面掌控力,但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公司未能作出有效决策,导致(dǎozhì)陷入被动局面。 “战略方向多变(duōbiàn),缺乏(quēfá)核心主线,业务铺陈(pūchén)过广,近年来也缺乏现象(xiànxiàng)级的IP内容。”上述前员工认为,这是喜马拉雅走到这一步(yībù)的原因。此外,喜马拉雅两位联合创始人余建军和陈小雨作为最高决策者实行分治,两种治理理念交替推行,也被外界认为存在管理层面的挑战。 从用户规模与行业地位来看,喜马拉雅仍保有显著影响力(yǐngxiǎnglì),这或许也是腾讯音乐愿意出手的(de)关键因素。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3年,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3.03亿,喜马拉雅移动端主(duānzhǔ)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zài)中国在线音频(yīnpín)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以(yǐ)2023年在线音频收入计,喜马拉雅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 正如沈萌所说,喜马拉雅选择被腾讯收购可以消除很多无法掌握的风险,且(qiě)获取整个腾讯生态的资源。在此背景下(xià),投入腾讯怀抱合乎其发展(fāzhǎn)逻辑。 据悉,收购公告发布后,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陈小雨(xiǎoyǔ)、余建军在给员工、创作者的(de)内部信中表示,此次并购是回应行业和(hé)技术变革,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共享资源、共同研发,提升用户体验和创作者收益。 腾讯(téngxùn)图什么?在和行业人士交流中,有业界人士对于(duìyú)在播客业务已经明显爆发的今天,喜马拉雅的价值产生质疑。 沈萌认为,之于腾讯而言,喜马拉雅的价值在于,这是一个很(hěn)好的内容分发(fēnfā)渠道,“腾讯并不需要倚仗喜马拉雅做什么,而是利用喜马拉雅形成对受众更紧密地覆盖,增加对受众消费群体(qúntǐ)的黏性”。 对于可能的收购原因,一位腾讯接近人士猜测,“一方面是(shì)用户瓶颈的互相(hùxiāng)补充,其次也是版权内容的互相加持” 。 截至2025年(nián)一季度,腾讯(téngxùn)音乐月活跃用户数为5.55亿,环比减少100万,同比下降(xiàjiàng)了4%,已连续14个季度流失。由此看,收购喜马拉雅,可能是(shì)腾讯音乐寻求用户增长和新业务增长点的一个尝试。 从业务版图看,喜马拉雅能否与腾讯音乐的既有业务形成互补?腾讯音乐集团旗下(qíxià)产品包括(bāokuò)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quánmín)K歌、懒人听书、TME Live等,涵盖在线音乐(zàixiànyīnyuè)、在线K歌、直播、现场活动、原创(yuánchuàng)内容、创作者平台几大板块(bǎnkuài)。腾讯音乐的优势赛道包括在线音乐,但在音频APP赛道中,较为强势的厂商则是喜马拉雅。 在(zài)今年5月的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被问及如何看待(kàndài)播客和长音频业务时,腾讯音乐管理层认为,中国播客市场覆盖范围相对有限,公司对此(duìcǐ)领域持续关注,同时也认识到其商业价值面临(miànlín)挑战。相比之下,公司更重视长音频业务的发展。长音频内容,特别是顶级IP,有助于(yǒuzhùyú)提升SVIP的留存率。 “在长音频领域,公司专注于听书、网络文学以及儿童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扩大用户规模,还(hái)能与现有(xiànyǒu)音乐订阅用户形成互补关系。”管理层认为(rènwéi),长音频业务成为了超级会员计划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这也正是(zhèngshì)喜马拉雅的重要业务部分。 艾媒(àiméi)咨询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bàogào)显示,有45.52%的国内音频APP用户使用喜马拉雅,比例超过懒人听书的29.76%、蜻蜓(qīngtíng)FM的28.53%和荔枝的20.65%。在音频APP赛道,腾讯还曾推出企鹅(qǐé)FM,但企鹅FM于2023年停止运营。 收购喜马拉雅是(shì)补足了腾讯音乐于在线音频赛道的弱项,还是(háishì)一定程度上促使懒人听书和喜马拉雅“互博”,后续还需观察。 收购、合并(hébìng)对腾讯音乐(yīnyuè)而言并不陌生(mòshēng),腾讯音乐此前便多次通过收购、合并拓展业务版图。2016年7月,腾讯将旗下的QQ音乐业务与中国音乐集团进行合并。2021年,腾讯音乐则宣布将从阅文集团、懒人听书管理团队等(děng)股东处收购懒人听书100%股权,收购总代价27亿元(yìyuán)。 对于此次收购,腾讯音乐称,“未来TME将基于长期(chángqī)积累的(de)娱乐行业经验与丰富技术储备,不断推动在线音频(yīnpín)业务发展,为用户打造更丰富多元的音频内容生态。” 这一高达200亿的交易,意味着喜马拉雅这家音频巨头(jùtóu)曲折上市征程的终结,同时,国内在线音频行业的格局或将(jiāng)迎来(yínglái)重塑,喜马拉雅和腾讯双方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将成为市场关注的下一个焦点。 (本文来自(láizì)第一财经)
四度IPO折戟后喜马拉雅200亿卖身腾讯,双方获利几何?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